一步一履总关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新春伊始,全省聚焦“4+1”重要要求系统谋篇布局,全力推进创新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高能级开放强省、高水平文化强省、新时代党建高地建设。杭州“头雁”先飞,一鸣惊人。杭州现象级新锐科创企业矩阵引发关注,“杭州现象”不胫而走,成为展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样本。
面对鲜花着锦的盛赞,杭州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谋划下一步如何乘势而上,让蓬勃创新的火种绵延成燎原之势,补齐短板、砥砺前行。日前推出的《新潮起钱塘——杭州高质量发展谱新篇》特别策划,回应“杭州下一步怎么干”的追问,聚焦杭州全面落实“4+1”重要要求生动实践,看看“头雁”下一程怎么飞!
杭州城西,富春江畔,一场向“新”而行的产业革命正蓄势待发。
3月14日,桐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建指挥部揭牌,桐庐要在开发区主平台之外,争创省级高新区,推动开发区与高新区“双轮驱动”,构筑创新协同发展新高地。
前不久,桐庐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动员部署会召开,桐庐围绕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画出“作战图”。会场外,既未科技的L4级无人车在实体道路测试,棱镜全息的全息智能座舱在空中投射导航界面,恰如其分地诠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点任务进行部署。
聚焦新质生产力,桐庐动作频频,“新”潮澎湃。这个杭州西部县城,全力向“新”而行,锚定“杭州西部科技创新先行地”“杭州西部人才集聚地”等目标,为县域如何破解“创新资源匮乏”困境提供了实践路径。
创新驱动力
“借脑术”与“用字诀”
在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唯精医疗的实验室里,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正在24小时不停歇地被测试,待产品上市后,用于手术机器人的定制化耗材将在桐庐经济开发区康基医疗的生产厂房里批量生产——这种“杭州研发+桐庐制造”的协同场景,恰是桐庐破解创新困局的密钥。
当某些县域陷入“高端资源吸附力弱、科研人才留不住”的困境时,桐庐用两记“组合拳”打开突破口:“融杭接廊18分钟”战略缩短时空距离,成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桐庐新质生产力特别合作园,导入创新资源;“用字诀”打造金字塔型科创平台,推动开发区与高新区双轮驱动。2024年,该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三年前增长1.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2.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近60%,多项指标均超全省均值。
“相当于把大走廊的‘最强大脑’接上桐庐的‘产业四肢’。”桐庐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合作园利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创新资源,同时又可发挥桐庐本地山水资源优势,建设“科创岛”,为城西科创大走廊内的高校院所提供研究场所,促进创新要素互通。
此次揭牌的高新区则被当地干部认为是“融杭接廊第一站”,将构建高能级智造产业空间和高品质创新活力空间,全力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转移核心承载区、产业协作先行示范区。
未来,高新区将为开发区注入技术“基因”,开发区为高新区提供应用场景和数据“肥料”。可以想见,未来,聚焦“大而强”的开发区和聚焦“小而精”的高新区,会像DNA双螺旋结构,相互支撑、共同进化。
把别人的“大脑”变成自己的智库,让产业的难题成为技术的考题。
“用字诀”是桐庐打造杭州西部科创先行地的关键之一。桐庐提出,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路径,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打造以“用”为导向的金字塔型科创平台。
“让产业痛点成为技术突破的‘磨刀石’。”桐庐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同于传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线性模式,桐庐的金字塔型平台以产业需求为地基,“产业—行业—企业”联动,构建分层协同的创新体系。
新质生产力部署会上,桐庐发布“3+3+X”产业政策,针对科技创新,桐庐拿出真金白银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培育、研发能力建设、产学研合作。按照桐庐《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力争到2027年,县域创新能力达杭州西部首位。
产业新图谱
“千亿轴”与“四梁柱”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桐庐县经济开发区通达大道上,“三通一达”第二总部四座高楼矗立云间,如果视野再拉近,“通达系”给你的印象科技味十足:圆通总部在此落地了物流信息国家工程实验室;韵达全球科创中心内,物流业所需的前沿装备,都将出自这里;不远处的桐庐城市快递集运中心,自动分拣设备、智能机器人、无人物流车无缝衔接……
对于快递物流产业,当地干部用“高原造峰”来形容。当前,桐庐快递物流关联产业营收超480亿元。这是桐庐的地标性产业,也是桐庐打造“141X”现代化产业体系里打头阵的“1”。
桐庐“双百攻坚”正加快成势,“141X”现代化产业体系里,视觉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4”大百亿级别的新兴产业集群犹如撑起桐庐现代产业发展的“四梁柱”。2024年,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60%,成为桐庐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战略四柱”。
以海康系为代表的视觉智能产业势头正劲,以艾罗能源、浙富水电、富江能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欣欣向荣,以科德磁业、象限科技、斯莫尔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持续做强,以康基医疗、千芝雅、迈瑞医疗为代表的生命健康产业稳健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一边,桐庐横村镇的数字化针织工厂,机械臂正将纱线“编织”成3D立体面料;而在分水镇制笔产业园,一根根采用高分子材料的笔头从全自动生产线滑落,精度达到微米级。
另一边,灵翼科技的无人直升机正进行医疗物资投送,新石器无人物流车在县城的道路上不间断运送货物,这些“新物种”的破土而出,印证了桐庐的未来产业逻辑——用场景养技术,以生态育爆点。
桐庐证明,县域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一两个产业深挖场景“富矿”,就能长出创新生态。
人才生态力
“梧桐巢”与“金钥匙”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其中,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县域尤显关键。
2025年首场新闻发布会,桐庐就聚焦技能人才,提出打造“新职教名城”。当下,桐庐正在建设通达学院,围绕快递物流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定制化、订单式培育与快递物流产业相匹配的技能人才,让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育同频共振、深度融合,让技能人才更好赋能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
不止技能人才,近年来,桐庐制定出台多项人才专项政策和实施细则,配套各类人才服务,积极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此次《方案》中,桐庐提出要打造杭州西部人才集聚地。年净增高层次人才达450名,技能人才总量达11万人,年新增35周岁以下青年大学生1万名。桐庐市发布人才政策,对各类人才提供一系列补助,如A类人才800万元购房补贴,全日制本科生可获15万元安居券等。
以“梧桐巢”引才育才,以“金钥匙”破题服务,桐庐构建起“人才—产业—城市”的共生生态。
2024年11月,杭州市桐庐县华策影视技师学院二期项目顺利摘牌。仅过了2小时10分钟,该项目完成全套报建开工手续,刷新了三产项目“摘牌即开工”的全国纪录。
当前,桐庐迭代推出县级“3+3+X”特色政策体系,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提升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运行实效,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县。
宜业也要宜居。在山水资源的加持下,桐庐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的“诗与远方”。与此同时,桐庐不断提高城市能级,加快教共体、医共体、养共体、文共体建设,也不断拓宽消费场景。
2024年,桐庐马术乐园开园,生仙里啤酒音乐节、“爱上桐庐”消费嘉年华等多项赛事、演出活动举办,积极探索首发经济、冰雪经济等,全域旅游接待游客1155万人才、同比增长25.2%,多次上榜全国十大县域旅游热门目的地。桐庐正以“最传统”的山水基因嫁接“最前沿”的消费形态,打造杭州西部消费中心。
县域竞争的本质是生态竞争。当职教人才为产业造血、营商环境为企业松绑、山水经济为城市增值,这座杭州西部的县城,正以“梧桐巢”引凤来栖,用“金钥匙”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向“新”而行的县域样本
刘亭 研究员、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桐庐以“141X”产业体系为支点,以开发区和高新区“双轮驱动”撬动发展新格局,其突围路径为破解县域创新困局提供了鲜活样本。
桐庐的突围密码在于“双向赋能”战略的精准实施。地理维度上,借“18分钟融杭”缩短物理距离,以特别合作园为纽带,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智力资源与桐庐的产业基底深度融合,形成“研发在杭、转化在桐”的协同创新模式。产业维度上,开发区与高新区的“双轮驱动”打破传统发展范式,形成既有“大象起舞”又有“蚂蚁雄兵”的产业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其对“需求导向型创新”的探索。通过构建金字塔型科创平台,桐庐将产业痛点转化为技术突破点,让企业成为创新策源主体。这种逆向创新模式破解了县域科研基础薄弱难题。
在人才战略上,桐庐展现出县域引才的智慧。既以产业学院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蓄水池”,又以山水禀赋打造“诗与远方”的柔性引才磁场。
在都市圈经济时代,县域应找准自身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生态位,通过深度融入都市圈创新链条,将区位劣势转化为协同优势,把资源约束倒逼为创新动力,这正是桐庐实践给予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启示。当更多县域像桐庐这般,既做都市圈创新的“转化器”,又成特色产业的“单打冠军”,中国县域经济必将迎来百花齐放的新图景。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