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途径。时隔10年再次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罗湖区作为深圳最早开发的城区,人口密集,寸土寸金,该如何让老城区焕发新生机?当地创新采用更为精致的微更新策略,成功将城市中闲置的灰空间转变为“金角银边”,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同时,深入满足民众需求,为我国高密度建成区及老旧城区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经验与启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如今,国内已有不少城市着手探索闲置边角地、桥下空间、建筑屋顶等“城市灰空间”的活化利用,将其打造为功能复合的新型公共空间,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罗湖区作为深圳最早开发的城区,人口密集,长期面临土地资源紧张与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2023年8月,为推动高密度城区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罗湖区制定出台《罗湖区街区精致化建设八大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通过打造一批街区精品工程、活化利用城区边角空间、规范市容市貌秩序、优化城市家具及景观小品等方式,到2025年实现街区精致有序、美景出门即享、城区零散空间发展潜能充分释放、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阶段性提升的目标。
《八大行动计划》实施进入收官之年,成效如何?为新时代城市更新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把空间还给居民
历经40多年发展,深圳常住人口数量从约30万人增至约1800万人。罗湖区面积不足80平方公里,却承载了100余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位居深圳各区前列。“作为早期建成区,罗湖区如今面临着多重挑战,如城区可开发空间零散且趋于饱和、原有城市规划与当代城市发展需求脱节等,居民生活品质受到很大影响。”罗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叶彬说。
面对挑战,如何破局?罗湖区给出的答案是持续性、系统性挖掘城市“边角料”空间价值,将街区精致化建设与居民实际需求充分结合,为破解高密度建成区城市治理难题探索一条新路径。
具体来说,在推进街区精致化建设中,通过活化并释放城区边角的低效用地空间,实施桥下空间利用、金角银边改造、城区绿化提升、城市家具小品提升等多项行动,谋划打造功能利用类、秩序整治类及美化提升类3类精品项目。
以桥下空间为例,叶彬告诉记者,调研发现,这类空间过去多以垃圾转运站、停车场等功能性设施为主,存在利用单一、环境品质低等问题,未能直接服务居民。转变空间利用思路后,罗湖区通过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和服务设施,将其“还”给居民。
雅园立交社区公园是罗湖区桥下空间改造行动的标杆项目之一。这里地处罗湖区3条交通主干道的重要枢纽——雅园立交桥正下方,改造前存在功能混杂、动线不畅、利用率低、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团队实地考察后发现,该区域面积广,桥体净空高,周边住宅区集中,长期缺乏复合功能空间,居民对公共活动场地需求迫切,改造潜力很大。”雅园立交社区公园项目负责人陈艾扬表示,在保障立交桥交通功能与场地安全的基础上,他们以打造文体活动空间为核心,将桥下约3000平方米的阴凉区域作为串联节点,通过动静分区整合了标准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和约1000平方米宠物公园等多元场景,把闲置空间重塑为一处多功能活动场所,填补了区域公共服务短板。
“在提供片区服务兴趣点的基础上,提升空间可达性是吸引居民来此活动的关键。”陈艾扬说,这片区域改造前被车行道包围,其中的绿地边缘被土坡阻隔,导致人行可达性不佳。团队沿土坡边缘增设阶梯式入口,并在区域内部增设充电装置等便民设施,引导居民自然步入内部活动场地;通过鲜明的色彩标识清晰划分桥下休憩区、运动区、宠物区的功能边界,实现不同活动人群的合理分流。
“这里,这里,快传球……”走进位于罗湖区东门街道的雅园立交社区公园,只见身着各色运动服的篮球爱好者们正在球场上奔跑跳跃,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雅园立交社区公园自今年1月10日试运营以来,热度持续攀升,运动场地区域日均人流量接近1000人次。
叶彬表示,随着更多改造项目推进,城市“灰色角落”焕发新生,成为城区“金角银边”,成为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空间,让城市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
深度洞察新需求
城市改造的核心服务对象始终是居民。在推进街区精致化建设中,如何精准触达居民最真实、最具体的需求,让改造方案成为有温度、见实效的“民生答卷”?破题的关键在于深度洞察居民生活需求,让改造真正“改”到实处,“造”出幸福感。
罗湖区作为深圳最早开发的城区,人口密集,长期面临土地资源紧张与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2023年8月,为推动高密度城区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罗湖区制定出台《罗湖区街区精致化建设八大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通过打造一批街区精品工程、活化利用城区边角空间、规范市容市貌秩序、优化城市家具及景观小品等方式,到2025年实现街区精致有序、美景出门即享、城区零散空间发展潜能充分释放、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阶段性提升的目标。
《八大行动计划》实施进入收官之年,成效如何?为新时代城市更新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把空间还给居民
历经40多年发展,深圳常住人口数量从约30万人增至约1800万人。罗湖区面积不足80平方公里,却承载了100余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位居深圳各区前列。“作为早期建成区,罗湖区如今面临着多重挑战,如城区可开发空间零散且趋于饱和、原有城市规划与当代城市发展需求脱节等,居民生活品质受到很大影响。”罗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叶彬说。
面对挑战,如何破局?罗湖区给出的答案是持续性、系统性挖掘城市“边角料”空间价值,将街区精致化建设与居民实际需求充分结合,为破解高密度建成区城市治理难题探索一条新路径。
具体来说,在推进街区精致化建设中,通过活化并释放城区边角的低效用地空间,实施桥下空间利用、金角银边改造、城区绿化提升、城市家具小品提升等多项行动,谋划打造功能利用类、秩序整治类及美化提升类3类精品项目。
以桥下空间为例,叶彬告诉记者,调研发现,这类空间过去多以垃圾转运站、停车场等功能性设施为主,存在利用单一、环境品质低等问题,未能直接服务居民。转变空间利用思路后,罗湖区通过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和服务设施,将其“还”给居民。
雅园立交社区公园是罗湖区桥下空间改造行动的标杆项目之一。这里地处罗湖区3条交通主干道的重要枢纽——雅园立交桥正下方,改造前存在功能混杂、动线不畅、利用率低、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团队实地考察后发现,该区域面积广,桥体净空高,周边住宅区集中,长期缺乏复合功能空间,居民对公共活动场地需求迫切,改造潜力很大。”雅园立交社区公园项目负责人陈艾扬表示,在保障立交桥交通功能与场地安全的基础上,他们以打造文体活动空间为核心,将桥下约3000平方米的阴凉区域作为串联节点,通过动静分区整合了标准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和约1000平方米宠物公园等多元场景,把闲置空间重塑为一处多功能活动场所,填补了区域公共服务短板。
“在提供片区服务兴趣点的基础上,提升空间可达性是吸引居民来此活动的关键。”陈艾扬说,这片区域改造前被车行道包围,其中的绿地边缘被土坡阻隔,导致人行可达性不佳。团队沿土坡边缘增设阶梯式入口,并在区域内部增设充电装置等便民设施,引导居民自然步入内部活动场地;通过鲜明的色彩标识清晰划分桥下休憩区、运动区、宠物区的功能边界,实现不同活动人群的合理分流。
“这里,这里,快传球……”走进位于罗湖区东门街道的雅园立交社区公园,只见身着各色运动服的篮球爱好者们正在球场上奔跑跳跃,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雅园立交社区公园自今年1月10日试运营以来,热度持续攀升,运动场地区域日均人流量接近1000人次。
叶彬表示,随着更多改造项目推进,城市“灰色角落”焕发新生,成为城区“金角银边”,成为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空间,让城市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
深度洞察新需求
城市改造的核心服务对象始终是居民。在推进街区精致化建设中,如何精准触达居民最真实、最具体的需求,让改造方案成为有温度、见实效的“民生答卷”?破题的关键在于深度洞察居民生活需求,让改造真正“改”到实处,“造”出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