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注册
  • 首页

  • 研究所介绍 研究所介绍研究所动态研究所领导研究所架构

  • 城市资讯 头条推荐地市资讯县市区资讯乡镇街道资讯图片新闻

  • 天和经济研究所大讲堂 大讲堂介绍精彩内容视频回放

  • 课题研究 研究领域指数排名研究成果

  • 会议活动 活动预告活动回顾品牌推广

  • 宣传推介 招商服务招商动态招商项目库企业推介

  • 天和数据库 理论报告库案例库数据库

    注册
      
      忘记密码
  • 天和数据库
  • 数据库案例库理论报告库
  •   位置:首页 > 天和数据库 > 理论报告库
  • 人才共享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31

     孔万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这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肩负着“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使命担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积极探索构建精准高效、活力迸发的人才共享机制,是破解创新资源分散梗阻、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破题之钥,更是浙江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抢占先机的战略之举。

      传统人才使用模式常受限于单一单位归属,形成人才与创新资源间的无形壁垒,阻碍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通与最优配置。“孤岛困局”不破,则创新动能难聚。以本人从事的脑机智能康复这一创新领域为例,一项技术从实验室的基础算法突破到临床验证,再到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化落地,亟须算法研究员、临床医生、产品工程师等多领域人才的阶段性、紧密度协同。然而,现实中协调各方时间、明确权责归属、保障各方权益往往耗费大量精力,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因此,人才共享的现实梗阻与深层需求存在“三难问题”。

      “身份转换难”:体制内外、不同单位性质间,编制、人事关系、社保、职称评定等壁垒坚固,人才“旋转门”转动不畅,顾虑重重。

      “价值认定难”:高校重论文奖项、企业重经济效益、医疗机构重临床效果,评价体系各异且难以互认。人才在共享过程中的贡献度如何量化评估?成果如何归属?收益如何分配?这些事宜缺乏清晰、可操作的规则。

      “利益共享难”:人才共享带来的成果归属、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等复杂问题,缺乏清晰、可操作、各方均能接受的制度安排。

      破解“三难”,核心在于破除束缚人才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权责清晰、激励有效、流转顺畅的制度体系。这既是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浙江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在人才共享机制探索上,浙江已迈出坚实步伐,积累了宝贵经验。

      校企合作,先行先试人才流动共享。浙江出台多项校企合作政策,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在职创办企业、到企业兼职或在岗参与项目合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挥电子信息领域优势,积极选派科研教师参加省里实施的“科技特派员”“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行动,助力企业科技创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卧龙集团长期在研发项目成果应用、重点实验室建设、系统解决方案开发等方面开展持续紧密合作,2024年底双方举行了浙江省顶尖人才共享签约仪式,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理念。

      政策破冰,打通人才“旋转门”关键环节。浙江试点推广“创新人才编制池”制度,2025年实施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建立人才流动共享机制。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探索“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等用人模式,全面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工作,更好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湖畔实验室等与主攻方向相近的研究院和头部企业开展学科联建、人才互聘共享等合作,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平台筑基,打造人才高能级共享载体。集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各方人才优势,在物理空间上促进人才交汇融合,大力发展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以本人所在的脑机智能这一未来信息产业为例,浙江正在积极谋划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省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强脑科技、良渚实验室、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优势单位在脑机接口领域成立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平台,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重要途径。

      构建完善的人才共享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人才共享的成效不是简单地看每个单位拥有人才数量的增加,而是关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速度是否更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是否更顺了,主体创新能力是否更强了,人才价值实现是否更充分了,区域创新生态是否更优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在浙江大地上活力迸发,为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注入最强劲、最持久的创新动能。

     (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全省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上一条:保护传承吉林历史文化 夯实文化自信自强根基
    下一条:数智技术赋能统战工作的发展路径
    相关文章
    天和理论报告库: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2024-12-31
    天和理论报告库: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2024-12-20
    天和理论报告库:县域冠军产业是怎样炼成的?2024-08-27
    太原市迎泽区委书记李慧:千年府城 向“新”而行2024-06-24
    天和理论报告库:何艳玲 |人民理论研究论纲2024-08-30
    天和理论报告库|代志新等:税收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现路径2024-11-27
    天和理论报告库: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哪?2024-09-24
    天和理论报告库:甘肃构建理论大宣讲工作格局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建议2024-09-30
    天和理论报告库:产业链链主支撑产业链安全的理论逻辑与模式选择2024-09-26
    天和理论报告库:广东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与对策2024-06-24
  •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送到至cntianhe@sina.com
    CopyRight©2024 cntianh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和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
    E-mail:cntianhe@sina.com 京ICP备2024042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