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将四川成都西部片区等11个地区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作为承担国家战略使命的重要实践单元,成都西部片区围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城乡产业协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等重点领域展开了原创性差异化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极具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 “成都经验”。
今天,一起走进成都市彭州市,看这座“彭派之城”盘活土地闲置资源探索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
今日关注彭州市
一起来看
围绕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以“同在屋檐下”大家庭文化理念为核心,以发展“共享经济”为抓手,深耕“民宿+”多元融合产业,探索出以“变废弃矿区为新兴民宿”为特色的城乡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新途径,以三产融合发展为目标编制金城社区集体经济建设三年规划,以“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居民”433比例共享经济模式发展社区产业,成功打造金城共享经济圈、蜀中糖门、矿山营地等15个社区商业热门消费场景。
金城社区全景图
总体考虑
2021年3月,探索实施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正式启动。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位于彭州市西北部(龙门山旅游度假区),由原小石村、庙坪村、涌华村合并而成,20世纪60年代开发煤矿后因矿而兴,村里常住人口最多时达到六七千人,后因煤矿产业相继退出,村里没了主导经济。近年来,金城社区紧抓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重大机遇,聚焦在地资源活化利用,以“同在屋檐下”大家庭文化理念为内核,以发展“共享经济”为抓手,探索出以“变废弃矿区为新兴民宿”为特色的城乡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新途径,深耕“民宿+”多元融合产业,聚力以发展集体经济为路径,绘制共建共享共富的城乡融合发展图景。
创新举措
向改革要红利,擘画金城“富春山居图”
金城社区党委精准抢抓重塑地理经济、重构发展版图、重调利益结构、重建经济组织的黄金期,全面梳理集体资产并建库归档,完成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172余宗400余亩,清理闲置林地和农用地2000余亩、闲置党群服务中心3处、公共用房6处,腾退宅基地1600㎡。引入从清华、哈佛大学毕业的李烨团队,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和营销理念有机融入整村规划统一布局、整村开发统一建设、整村运营统一管理中,高质量完成“两坡一谷”社区规划编制,以“第一产业”为根基,在东边打造立体山水田园综合体;以“二三”产业为主线,在西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民宿露营等旅游产业。
方塘•青山台民宿
向人才要支撑,奏响金城“深山蝶变曲”
组建三支精锐队伍,为人才流动与社区发展注入活力。组建“善序良治”工作队,推行村规民约、信义积分等制度,挖掘岳飞忠孝文化,编印《金城志》等乡愁书籍,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与公序良俗形成。组织技能人员、留守妇女等成立“社区义工队”,为有需求家庭实行“订单化”贴心服务,强化社区内聚力。吸引来自于清华、哈佛等大学,农业、建筑等领域的专家、人才,搭建“社区人才库”,为村庄环境和产业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由100名外来人才团队和4500余名村民构成了金城集体经济组织的坚实“基本盘”和强大“大班底”。引导村集体、市场主体、村民按照“4:3:3”比例实施收益分红,形成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共同体。打造富有传统味、烟火气的川西大屋檐,推动“同在屋檐下”大家庭文化理念场景化、具象化、可感化。
向生态要价值,打造金城“富民产业链”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架构搭建完毕后,按照社区党委确定的发展思路,主攻两个方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是依托龙门山脉南麓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古蜀文化厚重的人文底蕴,借助“龙门·柒村”精品民宿产业园的产业支持政策、公服基础配套和城乡融合要素,打造“龙门·柒村+”旅游产业体系,建成龙门山民宿服务中心、矿山营地、溪驻露营地等15个消费场景,运营“方塘·山宿”“方塘·林宿”“柒村·溪驻”等13个集体经济项目。
二是充分挖掘本地泉水、竹海等自然资源,进一步做优做活磁峰麻饼、玉米馍馍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引进蜀中糖门工坊、友人森林等特色食品企业“建圈强链”,成功构建一条三产融合发展“富民产业链”。
龙门山·柒村游客接待中心(人文中心)
成效亮点
桂花镇金城社区始终以“同在屋檐下”大家庭文化理念为核心,推动城乡要素融合,以发展“共享经济”为抓手,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坚定探索以民宿点亮乡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历经三年砥砺奋进,金城社区成功实现从一个经济薄弱村、“三无村”(集体经济无底子、村民致富无路子、产业发展无引子)到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好村”的华丽转身。同时,更是先后获得国家级森林乡村、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四川省诚信社区,成都市“双百佳”示范社区、科技智慧主题社区等多项荣誉。2024年,社区集体经济总营业额1158万元,盈利3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