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产业发展,利民为本。在黄冈大地上,一批批帮扶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扎根乡土、联结农户,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重要力量。
为充分展现我市帮扶产业在联农带农方面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推广各地在利益联结、技术赋能、模式创新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市农业农村局特别推出帮扶产业联农带农典型案例系列报道。
从罗田县白庙河镇羊肚菌撑开“致富伞”,到更多县(市、区)特色产业铺就“共富路”,我们将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生产一线,挖掘那些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乡村面貌新起来的鲜活故事,解析产业与农户同频共振的“密码”,为促进全市农民增收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党建引领强联农产业赋能促共富
——温泉镇九龙口村果蔬基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从耕地零散、收入单一的传统村落,到“农旅融合、抱团增收”的乡村振兴样板,温泉镇九龙口村在村党总支的“领航”下实现了蝶变。近年来,村党总支以500亩果蔬基地为产业核心,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通过“强组织、拓模式、优保障”三维发力,让村民从“单打独斗”变为“携手共富”,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的联农带农新路径。 “党组织是主心骨,得先把‘架子’搭起来,村民才敢跟着干。”村党总支书记徐进友的理念,成为九龙口村发展的“指南针”。村党总支从组织、资源、服务三方面破局,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创新“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模式,在果蔬基地、创业大厦设党小组,党员骨干带头学技术、传经验,全年开展20余场种植培训,解决“想种不会种”问题;主动对接资源,争取2022年、2023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各100万元,完成200亩土地平整、搭建标准化大棚,配套灌溉与分拣设施,让零散耕地变“连片产业园”;推行“党员包片联户”,30余名党员走访农户,登记就业意愿、技能与土地情况,精准推荐岗位、引导流转或“一对一”技术帮扶,村民王大姐感慨:“党员上门帮对接,跟着干心里有底!” 依托“北连英山县城、南接四季花海4A景区”的区位优势,村党总支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多元增收平台。对无力经营或外出务工村民,合作社以每亩800元流转土地200余亩,惠及50余户,12户脱贫户实现“零投入增收”;基地优先录用本村村民,尤其脱贫户与留守妇女,2024年4月以来带动30余人稳定就业,人均月工资2500-3000元,实现“务工顾家两不误”;借4A景区客流,打造“亲子采摘、农耕体验”项目,应季果蔬售价较批发提升30%,还带动村民卖土特产、开3家农家乐,实现“一颗果子带活一串收益”。 “不仅要让村民挣钱,更要让大家享甜头。”村党总支将产业收益反哺民生。截至2024年,果蔬基地销售额破20万元,村合作社年增收50万元:每年拿近百万元为全村代缴医保、养老,解决村民“看病贵、养老愁”的难题;为65岁以上老人供免费早餐,日均服务80余人;党员志愿者定期上门为行动不便老人理发、送药,年开展150余次关爱服务。村民李大爷笑称:“挣钱有保障,养老看病不犯愁,日子有奔头!” 如今,九龙口村果蔬基地绿意盎然,采摘园游客不断。基地带动30余人就业,参与农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全村实现“医保养老集体缴”。其“党组织引领+产业载体+利益共享”模式,印证了“党建强则产业兴,产业兴则村民富”,为温泉镇乃至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联农带农样本。
E-mail:cntianhe@sina.com 京ICP备2024042563号-1
联系电话:010-82169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