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随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八一村最后一部分土地被纳入长春市整体征收范围,全区基本退出农耕历史舞台,所辖7个村大多属于典型的无农业用地、无耕种农民、无涉农产业“城中村”。
城中村,一个现代城市与传统村庄的交汇、优秀文化和落后思维的交锋、工业理念与农业思维在这里短兵相接强烈碰撞、发展的愿望与出路的瓶颈在这里狭路相逢的地方……
在城乡历史的发展洪流和时代的变迁中,城中村有过辉煌、有过跌落,有过作为时代宠儿时期的长足发展和宝贵的经验教训。而今,在遭遇了土地红利吃尽、产业基础薄弱、造血功能不足、发展后劲乏力、近郊优势荡然无存后,面临各种尴尬与无奈,它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乡村迎来了势不可挡的新的发展机遇。城中村该如何摆脱困境,走出迷茫,找准出路,乘上新时代的东风,在下一轮发展大潮中乘势而上,长春市南关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幸福乡八一村联合医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免费义诊(魏卉萱 摄)
抓组织建设,全面夯实村级组织建设根基
南关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织密建强基层组织体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楼栋为单元,建立23个党支部、52个党小组,构建“街乡党(工)委—村党委—村民小组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组织体系,把党的组织链条延伸到居民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各环节。
健全完善村级民主管理。组建“村民议事会”,成员均为有威望且热心村务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决策,献计献策300余条,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科学决策“三重一大”等事项300余件,为了保证制度执行,各村还制定了“贯彻民主集中制八项措施”“三重一大执行六注意”等有关“三委班子”规范约束性制度85个,做到让农民群众自己“说事、议事、办事、主事”。
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区级和街乡领导干部常态化包保走访农村党组织,开展蹲点调研,参加组织生活,了解村情民意,协调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60余个,组织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全区415名农村党员共承诺解决事项1012件,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抓发展质量,全面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南关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有效实现集体经济壮大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盘活固定资产,稳定收益基本盘。7个村10余处大型固定资产均以租赁的方式开展经营,多年来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引进优质企业入驻,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推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攀升。2023年租赁收入4932万元。其中,黑咀子村集体资产卫星大厦、东风村集体资产百屹会馆等楼宇,年租金达1000万元以上。
建强村办企业,点燃发展强引擎。对村集体资产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各村先后成立公司11个,通过投入集体资产参与市场竞争,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在创收的同时陆续解决了2000余名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2023年自主经营收入达到1103万元。
布局合作经营,构建双赢新格局。通过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将集体资产投入到其他经济实体,按占有股份进行分红。目前,黑咀子村出资与蛟河市绿银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合作经营了长春瑞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利用本村集体建设用地,共同开发建设瑞邦晶融汇地产项目,村集体占股40%。打造了集商业区、办公区于一体的全新现代化商业综合体,项目完工后增加村集体资产6000万元,实现分红850万元。
抓文化供给,全面凝聚村党组织向心力
富了口袋,不能穷了脑袋。南关区精心设计文化产品,创作一批“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文艺节目,增加文化供给中农味,占领农民精神文化阵地。
运用“互联网+”模式,塔群微传接地气。依托区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全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幸福乡建立微信公众号,打造对村民和公众开放的信息平台,用百姓语言讲百姓心里话,让百姓难事、急事都能够在这里得到答复。建立农民微信群,讲民生政策、致富信息和创业技能,提高群众创业创富能力,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运用“就业基地+”模式,实践创业富百姓。注重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把文化教育与创业实践有机衔接。幸福乡八一村紧紧围绕“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群众有啥困难,就努力帮助其解决啥”的原则,突出“五传五有五助”,占领“三失”农民意识形态高地。举办“学经商长本领”学习班,让村民转变小农思想,树立经商意识,为失地农民谋求新出路。建立农民初始创业基地和再就业培训基地——5400平方米的南铂农贸市场,提供摊位210个,安置失地农民400多人,村民低收费,特困户免收费,让农民弄潮练手,体会市场经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功举办了幸福乡春风行动农民招聘会,实现了失地农民不挑不捡零失业。
运用“志愿服务+”模式,成风化人促文明。将文化教育与老百姓需求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微服务释放大能量,真正使千家万户百姓得到实惠,让广大群众的心暖起来。鸿城街道东风社区着眼基层群众的新期待,开创便民服务“宅急送”,整合48个便民服务网点,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医疗康复、民生代办等58项服务,累计服务3900余次;开启“星级包保服务”,将辖区88户鳏寡孤残、困难家庭进行分类,实行三星评定,发动驻街单位、社区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救助。累计提供服务5100余次。开通“爱心存折”,社区公布存折账号,志愿者们自愿存钱,目前已积累接收19600元爱心善款,全部用于帮助困难家庭。
明珠街道黑咀子村利用集体土地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瑞邦晶融汇地产项目(刘启彦 摄)
运用“文艺宣讲+”模式,文化惠民进万家。注重寓教于乐传思想、潜移默化受教育的理念,把文化教育与文化惠民活动相结合。幸福乡八一村投资230万元建成了1300多平方米,全省设施最优的农民文化大院,文艺小分队积极开展乡土文化活动,采取歌舞、京剧、相声、快板等展演式宣讲和演讲赛、知识竞赛等趣味式宣讲形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普及往深里扎、实里做。积极发掘乡村文化能人,建立一支由老党员、抗战老兵组成的文化宣讲团,常态化开展党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南关区关工委宣讲团团长、长春大学客座教授庞文双以“听有味,品有趣”的生动讲座,线下宣讲110余场、线上浏览量突破100万次。五环体育舞蹈学校传习所董事长、党支部书记梁振凤结合自身创业发展经历,讲述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的“微电影”党课,受到全校学生和群众代表一致好评。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长春市南关区经济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城乡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如今,南关区正在加速化茧成蝶,蓄势轻盈腾飞……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