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激发全市各地各部门谋改革、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充分展现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成果,提升昭通改革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委改革办开展了昭通市2023年度优秀改革案例评选活动,其中水富市委改革办报送的《水富市聚焦“五城共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被评为2023年度优秀改革案例,现予以刊发。
一、案例简介
水富市积极抢抓城镇化建设机遇,围绕“五城共建”目标,落实落细创建工作29项任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加快补齐城市短板,有效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被评为云南省首批10个“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之一。
二、案例背景
水富市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港、七彩云南北大门”的美誉,是云南省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窗口和门户。2023年3月,市委书记苏永忠到水富市调研,对水富城市建设提出“创建城市发展新品牌”的新要求。水富市以此为激励,抓住国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城共建”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昭通市“六大战略”,坚决扛起建设“昭通副中心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创新打造“五城”建设示范样板。2024年1月被评为云南省首批10个“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之一,城市名片再次刷新,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改革发展动能积蓄强劲。
三、主要做法
水富市围绕“五城共建”目标,落实落细创建工作“五大体系”29项任务,部署137项重点工作,持续提升城市特色品质、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全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擦亮健康底色,手绘“健康县城”线路。持续推进健康县城建设,荣获“全省健康县城建设突出贡献奖”。
一是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完善健身场地及设施,新建体育公园、金沙湖公园等健康主题公园,所有公共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免费开放;连通9.73公里环城健康步道,“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4.9%。
二是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各类健身团体9个,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251名,每年组织开展健康跑、体育竞赛、健康讲座、“健康细胞”评比等活动,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6.89%。
三是拓展全面社会健康管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新改建洗手台776套,新改建城区37座公厕,社会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率100%。国家卫生市创建通过省级现场评估,省级卫生村实现全覆盖,昭通市三轮创卫实地检查均排第一。
(二)塑美城市之形,写意“美丽县城”画卷。持续开展城市更新、绿美行动,获评为云南省首批“美丽县城”。
一是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完善高滩新区和温泉新区城市基础设施,以崭新的城市高颜值塑造群众的高品质生活;稳妥推进旧城提档升级,拆迁“城中村”、棚户区11.2万平方米,完成81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改造沿街建筑貌2.68万平方米。
二是开展城乡绿美行动。建成城市公园14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3%,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5%,“500米见园、300米见绿”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成功创建全省绿美城市、园林城市。
三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生活污水达一级A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100%,新建生态停车场11400余平方米,建成投用87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三)赓续城市精神,勾勒“文明县城”脉络。紧紧把握文化沿革,为城市注入独特魅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省级文明城市。
一是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精心建设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修护两碗镇道光时期“五世同堂”牌坊、楼坝镇古楼古街遗址、战国土坑墓文物“双耳铜鍪”,两碗镇入选“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6项“非遗”展现出悠久历史文化魅力。
二是塑造城市精神。总结提炼历史文化积淀和市民价值取向,形成“开放文明、务实创新、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的水富精神成为市民共同精神财富和精神烙印,被列为全省首批“作风革命、效能建设”先进典型,市委主要领导获评全省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表现突出优秀县(市、区)委书记。
三是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深入实施基层德治十个专项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域全覆盖,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获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信经营、放心消费”改革试点通过昭通市考核。
(四)创新数字赋能,书写“智慧县城”文章。持续推动信息化创新,“数字+N”模式为高质量发展装上“智慧大脑”。
一是夯实数字发展基础。谋划包装水富港“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滇东北区域智慧冷链项目等数字经济项目15个,2023年完成数字经济领域投资4365万元,实现零的突破。
二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构建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城区和“两江”水域实时监测和自动预警。政务服务实现数字化,在昭通市率先完成“一颗印章管审批”试点改革,创新提供“六免”服务,推动审批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群众好评率100%。
三是打造数字生活新场景。创新推出“智能监管+高空喊话”视频巡查执法模式,实现非接触性执法。建成空气、水质、重点企业智慧监测站,互联网+安全生产平台系统全覆盖。建成昭通市首家医共体智慧化信息平台,实现一部手机“全程就诊”;新配置第四代智慧一体机332套,实现乡村学校全面信息化教学。
(五)落实民生实事,渲染“幸福县城”实景。围绕安居乐业民生问题,持续完善普惠可及的公共服务。
一是培育产业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创业。集聚发展以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为代表的“四大”产业,吸引1.6万余群众就近就业。经开区获评为省级园区人才服务工作站、省级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居昭通第一。数字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40家,被评为省级众创空间。
二是落实住房、就学、养老等保障机制。新建443套人才公寓,建成投用保障性住房684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被评为省级优秀典型。提高医疗、养老综合能力,投用省级示范中医馆3个,新建专家工作站7个,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所,创成省级示范社工站1个。打造区域学子就学向往之地,荣获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县,5项指标名列昭通市第一。
三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保障社会安全运行,积极探索“一张基础网格管全域”模式,实行“红黄绿”网格精准动态管理,被评为省级法治政府建设先行市,4次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蝉联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
四、主要成效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终至所归。”“五城共建”从外在看,充分展示了水富市城市功能品质和宜居宜业水平;从内在看,不仅体现了一方党委政府的担当责任,又检验了执政主体的初心使命,更反映了当地干部职工比学赶超、争先干事的纪律作风。“五城共建”是水富市坚定不移推进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建设,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硬道理,积蓄强劲改革发展动能,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五城共建”补齐了城市短板,城市能级日益提升。水富市以“五城共建”为契机,成立5个专项工作指挥部,争取资金24.69亿元,以“12618”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城市更新行动为重点同步实施90个项目,补短板、强基础,“一区一港四组团”城市空间布局得到科学规划,成功撤县设市,老城区功能日益疏导,高品质高滩新区和温泉新区正在崛起,形成背山面水、错落有致的城市形态,城市档次和城市质量得到飞跃提升,往昔城市建设的“痛点”“难点”变成今日的“亮点”和“打卡点”。
(二)“五城共建”让城市焕发新颜,城市活力日益激发。“五城共建”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不断提升,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市吸纳能力和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实现“以产兴市、以城促产、聚人兴城”。2023年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4.34亿元,经开园区入驻企业达60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04亿元;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创造两年增两倍的奇迹;先后2个季度获昭通市项目工作考核“红榜”,营商环境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首列;净增经营主体1317户;接待游客263.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62亿元。
(三)“五城共建”增进了民生福祉,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民之所向,政之所盼。”水富市把“五城共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事为事,让民生跟着“民声”走,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等一个个惠民生解民忧的项目加快竣工,一件件惠民利民的喜事实事陆续办成,不断传递着民生温度,凝聚着发展信心,群众福祉大幅增进,安居乐业民心稳定。2023年,农村、脱贫、易迁劳动力就业率分别达86.29%、88.96%、92.5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93元,同比增长4.5%。
来源:昭通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