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村坐落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的阴山支脉大青山腹地,距市区仅18公里,紧邻104省道与110国道交会处,是国家级生态村和革命老区。总面积240.13平方公里,下辖2个自然村、3个移民村,户籍人口2656人,常住人口718人,由蒙、汉、回、满多民族和谐共居。村域内1.1万亩耕地、23.07万亩林地,57.3%的森林覆盖率勾勒出生态底色,赵长城遗址、虎头瀑布等自然人文景观与红色文化资源交织成独特魅力。
2016年生态移民政策实施后,近80%人口外迁,由于“人地分离”导致村内原有资源被闲置。为破解发展困境,水磨村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以“生态治理 + 农文旅融合”为核心战略,通过土地流转、产业重构、文化活化三大策略,实现了从“空心村”到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华丽蜕变,成为空心村利用的典型样板。
一、盘活资源,唤醒沉睡的乡村活力
(一)土地整治与产业升级,激活田园经济
在村集体的积极主导下,水磨村以土地为突破口,引进种植项目,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回租小井、什字、塔坝等自然村3500亩闲置耕地,将移民搬迁后碎片化的闲置耕地进行集约化利用,种植葵花、油菜籽等观赏性经济作物。依托小井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众多追求原生态的观光游客。同时,1500亩传统农作物(莜麦、马铃薯等)的种植,与观光农业相互映衬,逐步塑造出集观光与田园风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
(二)文旅融合开发,打造特色文旅业态
水磨村深挖自身资源,依托大青山国家登山步道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原生态旅游健身与景观农业观光向纵深发展。修缮人民公社大院、供销社等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建成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对赵长城遗址、虎头瀑布等历史自然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升级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并配套夜游照明系统。在此基础上,引导村民参与游乐设施经营,带动16户农户增收;培育21家特色民宿、12家农家乐,打造“十八号院”美食街、“璐菲小院”茶社等特色业态,形成了一次可接待600人就餐、200人住宿的完善服务体系,文旅产业活力全面迸发。
二、生态优先,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一)严守生态红线,科学规划旅游发展
水磨村严格遵循自然保护区政策,村集体与开发企业在现行生态保护框架下,于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在生态红线内合理开发旅游线路,同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与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吃住行游乐”配套功能。从景观营造、设施建设、人员服务到氛围打造,全方位凸显与城市的差异化,塑造独特农家气质,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共生。
(二)培育集体经济,共享发展成果
制定小井山区生态农林业种植和加工长期规划,由集体经济组织主导运营。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租赁获取收益,参与分红共享发展红利。建成“绿之浥”农产品加工厂,对莜面、菜籽油等本地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生态产品溢价增值。同时,通过劳务雇佣等方式,让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集体经济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
三、治理显成效,乡村焕新颜
(一)人口回流,注入发展新动能
通过一系列创业扶持和就业吸引举措,水磨村常住人口由591人增至718人,127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思想、新技术,有效缓解了“空心村”人口流失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二)经济转型,文旅产业成支柱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3万元。“登山运动 +红色研学+民俗体验+农业观光”四大产业板块构建起完善的产业体系,文旅产业贡献率占村经济总量的65%,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多元文旅产业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