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味甘性平,具有利水、健脾、宁心的功效,用于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因它不分四季,与各种药物配伍,都能发挥独特功效,被人称之为“四时神药”。提及茯苓,我们不得不提及湖南的靖州,十方九苓,七成出自靖州,地处湘西南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堪称“茯”地,靖州因此被誉为“茯苓之乡”,国家茯苓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及其示范区,国家出口茯苓质量安全示范区,同时也是茯苓菌丝种植发源地,全国最大的茯苓加工、贸易集散中心。靖州年集散茯苓8万吨,约占全国的70%,出口量占全国茯苓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2014年,“靖州茯苓”被原农业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纳入2020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这个当地人称“土疙瘩”的药材,已经从山间的“土疙瘩”蜕变为“金疙瘩”,成为靖州一大支柱性产业。2023年,靖州县以茯苓为主的中医药产值超过70亿元,其中茯苓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3亿元以上。
靖州有着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最大的茯苓加工交易中心、唯一的“茯苓价格指数”信息发布平台。全县3200多户加工户、29家茯苓加工企业,精心炮制着这味“四时神药”。靖州茯苓历史悠久,是“湘九味”道地药材之一。明朝时,当地人发现野生茯苓,称之为“小神仙”。清光绪年间,当地开始种植野生茯苓。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一代茯苓纯菌丝种选育成功,靖州开启了现代化茯苓种植之路。
起初,在人们吃不饱饭的艰难时代,茯苓是他们的口粮。后来,茯苓做成了中药饮片。2005年,茯苓多糖口服液获得国药准字批文,高峰期年销量近千万支。近年来靖州人积极创新,在茯苓产品上进行变革,延伸产品产业链,建设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自主选育出“湘靖28”茯苓新菌种,并进行了太空育种。目前,“湘靖28”已成为全国主流的茯苓菌种。靖州还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茯苓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从茯苓产品的粗加工向食品、药品、化妆品行业延伸,开发出了茯苓茶、茯苓酒、茯苓粉、茯苓面条、茯苓面膜等保健品、食品和美容化妆品,产品远销东盟等地。目前,靖州已助力企业研发出茯苓精深加工产品110多种,为茯苓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1992年,在茯苓从业者的呼声中,当地政府划拨68亩土地,打造统一的茯苓交易市场,500个门面每年销售茯苓2万余吨,靖州在当时便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鲜干品集散地和初加工集中区。2015年,兴建占地1000亩的新市场被提上议事日程。新市场被定名为“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由此,靖州茯苓由传统的种植业向茯苓全产业链延伸,并注入科技含量。在甘棠镇五里冲万亩杨梅幼林套种茯苓基地,工人们正在采挖茯苓,挖出来的“金疙瘩”一个比一个大,最重的有20多斤。五里冲万亩杨梅幼林套种茯苓基地位于甘棠镇平原村、塘头村、溪口村三村交界处,基地严格执行GAP“六统一”标准,以企业负责中药材托底收购、种植技术支持和育苗工作等协作方式,促进了靖州茯苓产业的三产融合,可年产鲜茯苓1万吨以上,实现产值超1亿元,就近解决120多人的就业问题,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林下经济,有效实现了助农增收致富。
为了做大做强茯苓产业,靖州相继建成茯苓加工贸易中心、茯苓小微企业孵化中心、区域性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配套设施,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让茯苓上下游企业集聚靖州,创造出集聚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在招商引资上,修正药业集团生物医药项目去年在靖州正式开工,总投资达13亿元。本次开工的项目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原则,围绕中药材种植与医药流通、医药制造、药食同源健康食品四大主体业务,建设一流的现代化产业园,进一步巩固靖州茯苓产业地位,靖州将以此为契机,依托修正药业全球医药医疗行业资源,整合现有医药健康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产品、产能,着力建设以茯苓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力争5年内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缴纳税收3亿元以上。
近年来,靖州紧扣打造新时代农业产业化“靖州现象”的契机,抢抓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建设机遇,促进了茯苓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靖州通过大力发展“土特产”,培育了农业现代化的明星产品,推动一村一品、促进乡村振兴、帮助农民增收,靖州人民凭借对茯苓的执着和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名牌,让靖州的土特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