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制度为导向,以实践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探索减污降碳协同解决方案,力争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借鉴和实践示范。
嘉兴市嘉兴港区硫代碳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
完善制度体系
项目管控,建立源头准入机制。实施“项目环评+碳评”“规划环评+碳评”“三线一单+碳评”多维源头准入模式,在钢铁、火电、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造纸、印染、化纤等九大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纳入碳排放评价,已有615个建设项目开展碳排放评价,实现11个设区市全覆盖。
指数引领,建立考核评价体系。2022年6月,在全国率先发布减污降碳协同指数1.0版本,从协同效果、协同路径、协同管理3个维度建立6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27项三级指标。2023年初,以减污降碳指数为总成,开展环境领域指数融合改革,集成空气质量指数、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无废指数、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和蓝海指数等6项指数,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指数2.0版本。指数评价结果按季度更新,纳入设区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和美丽浙江考核,有效发挥引领创新区建设“牛鼻子”作用。
赛马评估,建立金融激励制度。建立减污降碳协同试点财政专项补助机制,向纳入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的城市和园区下达基础补助资金,在试点建设期满后对试点进行赛马评比,按照评估成效对试点单位进行差异化激励。截至2024年4月底,已累计下发补助资金1.35亿元。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减污降碳协同的指导意见》等金融支持文件,明确金融支持减污降碳协同的主要范围,提出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支持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主要政策举措,推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高效项目培育、高碳企业低碳化转型、减污降碳理论技术研发应用等领域集中。
数字赋能,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上线“减污降碳在线”应用场景,建立“一本账”“一体考”“一链管”“一体配置”“一体决策”“一键达”六大子场景,形成“在线监测、指数评价、超标预警、技术服务、整改提升”的闭环管理体系。目前已在省、市、县三级全面应用,纳入管理企业2.3万余家,集成污染物数据5275.7万条、碳排放数据49.1万条。发布“减污降碳浙里来”应用,打造集技术分享、案例展示、平台服务于一体的企业技术产业服务社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试点先行实践
2021年起,浙江每年组织设区市、县(市、区)、产业园区和企业申报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和标杆项目。截至2024年4月,已组织申报省级减污降碳试点4批次、标杆项目3批次,同步开展城市—园区—企业多层级减污降碳协同模式探索。
推动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分别遴选市、县(市、区)减污降碳协同城市试点10个、41个,探索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工业型、数字经济型和生态良好型城市等不同类型城市减污降碳协同路径。杭州市以亚运办赛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减污降碳路径多元化;嘉兴市着力“两高”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化工业型城市;丽水市聚焦绿色金融,打通从“固碳”到“卖碳”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推动产业园区能源资源节约集成。聚焦石化、化工、纺织等重点产业,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园区试点61个,探索源头防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减污降碳协同模式。上虞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以数智化为驱动力,建立企业产前产业链资源模拟匹配、产中供应链资源协同互补、产后生态链危废资源化利用的创新模式,为104家企业建立了651种供应链协同关系。宁波石化经开区严把准入关,持续推动低碳创新技术和产品提升技术,构建“油头化尾”全产业链,推动资源循环化利用。
推动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聚焦高污染、高碳排放工业行业,向全社会征集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指南。目前已公开发布技术指南8项,为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建设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234个,所有标杆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产生量14万吨,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水环境污染物产生量3.4万吨,资源化利用废活性炭、废有机溶剂等固体废物产生量7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5万吨,节约企业成本47亿元。
协同技术创新
开展水环境领域协同技术创新。聚焦流域水质改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以及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协同治理等水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关键领域,开展协同技术创新。平湖市采用“生态沟渠+”稻田退水协同治理模式,对现有17个退养鱼塘进行串并、打通,建成生态塘,推动灌区水流动整体化循环、再利用,实现农田“尾水”零排放。嘉兴市嘉兴港区创新应用“硫代碳反硝化”技术,将上游企业含硫废碱液作为下游污水处理碳源,形成上下游企业协同治理模式,预计每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1900吨、二氧化碳1.8万吨,降低运行费用约7000万元,为上游企业节约污水处理成本2500万元。
开展大气环境领域协同技术创新。重点聚焦工业废气,开展大气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技术创新。温州市为解决鞋产业集群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问题,开展VOCs治理“绿岛”技术创新,采用数字平台管理支撑技术,建立了分散吸附—集中再生活性炭法VOCs治理体系,实现废气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活性炭再生循环,减少了活性炭处置碳排放。嘉兴市热电企业将上游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泥、农业废秸秆等作为替代燃料,创新低碳燃料掺烧耦合多能互补低碳供能技术,可实现常规/非常规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每年可处理污泥量80余万吨,消耗农业废秸秆20余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余万吨。
开展固体废弃物领域协同技术创新。聚焦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固体废弃物等,开展固体废弃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技术创新。义乌市赤岸镇创新建立废弃物资“双循环”体系,通过构建全社会废纸、生活垃圾、城镇污泥等资源回收、处置、利用的社会外循环体系,以及产业园区上下游企业间造纸污泥、垃圾焚烧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回收利用的园区内循环体系,实现各类废弃资源“零浪费”。杭州市临安区开展秸秆饲料化开发与利用技术攻关,推广笋壳青贮、竹叶干制、稻草收储氨化等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五化”综合利用,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湖羊产业,探索形成了以“秸秆原料化和饲料化”为特色的山区型秸秆全量化利用减污降碳协同模式。
来源:今日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