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春市绿园区深入贯彻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聚焦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单一、总量较低等问题,立足城乡结合区域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探索实行特色种植、劳务输出、代言带货、文旅游乐四种类型“围城”经济,持续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素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助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棚膜经济,变“土地存量”为“发展增量”
绿园区立足镇村普遍临近城区特点,大力发展棚膜经济,以科学谋篇布局推动产业落子实施,推动地理优势变为发展优势,丰富城市“菜篮子”、充实农民“钱袋子”。
裴家村建成14.5公顷一期40栋温室大棚,“南果北种”“时蔬优种”40余种,带动周边村民100余人就业增收;岳家村建设年产200万公斤葡萄产业基地;东安村流转土地1700亩连片建设780栋蔬菜大棚;新农家村坚持草莓种植、林蛙养殖“双线并行”发展棚膜经济;双龙村试点探索全市主城区唯一蟹田米种植项目,延伸建设采摘大棚。全区三分之一的村坚持补位探索特色种植产业,“单打独斗”变为“组团发展”。
“10多年前,东安村以种植玉米为主,村民收入平平,我们多次外出学习经验,最终决定发展棚膜经济,带着村民一起种菜。”合心镇东安村党总支书记刘喜慧说,在村干部的发动下,村民陆续加入种植基地,建起蔬菜大棚。村里出资解决了水、电、道路等问题,还引进蔬菜加工企业,逐渐形成“村民+公司+基地”生产模式。如今,长春的菜市场流传着一句话:东安的茼蒿和菠菜,长得好,吃着香。品牌立住了,销路打开了,村民们也富起来了。
在加大规模化生产的同时,绿园区注重品牌化经营。坚持内挖拳头产品、外引优良品种,全力打造“合心宝”“世纪风采”香瓜、“净珠”葡萄、“晟裕”果蔬、“依家”大葱等具有绿园地理标识的农特产品品牌。通过改进技术、错茬种植、品牌赋值等方式,推动农特产品价值提升50%以上,实现乡村“土”货巧变品牌“尖”货。
绿园区注重市场化运维,做足“延链强链”文章,推动棚膜经济向采摘经济延伸,整合资产、资源、资金要素,建设晟裕生态园、春莲农庄等11个采摘园,培植草莓、香瓜等20余种采摘产品,实现卖“产品”向卖“体验”转变,推动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变现。
图为合心镇东安村依托地理优势流转土地发展棚膜经济(武逸峰摄)
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红利”为“发展潜力”
绿园区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坚持党组织统揽资源、搭建载体,依托绿园区主城区人口首位优势,通过区镇治理共同体、村社治理共同体等路径,全力搭建就业桥梁,畅通人力资源供需渠道,有效实现村兴民富。
在城中村、城郊村,绿园区试点探索“村集体+群众”劳务经济模式,推动西新镇民丰村党总支成立民实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链接裴家村邻近产业互联共建,累计输出村民务工300余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城西镇长青村投资1亿余元成立长青丰和集团,旗下丰和地产公司、丰和国际幼儿园2家村办企业,引导500余名适龄村民到村办幼教集团产业就地务工和到城区务工,推动富余劳动力有组织、有效率输出,村民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依托区镇治理共同体地缘优势,坚持供需对接输出。推动合心镇与经济开发区轨道装备制造企业、西新镇与皓月产业园区配套企业合作,实行村企对接。通过企业提诉求、镇村供人力,构建覆盖域内12个村的“点对点”务工通道,每村每年至少带动40余名村民务工就业,年人均收入达6万余元。
绿园区建强镇村“专职+兼职”就业服务专员队伍,借助村民微信群、现场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就业政策、优质企业,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坚持改善服务输出,积极营造劳务经济氛围,持续拓宽农民务工就业渠道。
发展电商经济,变“数据流量”为“产品销量”
绿园区抢抓“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机遇,聚焦电商直播赋能,全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依托“线上+线下”平台,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助力乡村特产飞向“云端”。
绿园区通过举办“电商讲坛”暨“新兴消费城 纵享新经济”专题培训、“兴农大讲堂”“红谱先锋”示范培训班等载体,全覆盖讲授电商直播知识课程,形成实地观摩、在线培训、实践检验、交流研讨四位一体教学体系,累计培训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农业产业负责人等群体200余人次,推动乡村干部、村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绿园区巾帼电商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开展集中培训、网红打造、平台对接、典型培育等活动,培育本地“直播带货女能手”,引领妇女参与新兴业态特别是电子商务领域,帮助更多的城乡妇女拓宽就业创业领域。
绿园区全力推行“第一书记代言(村书记)+电商”模式,组织24个村党组织书记实施“电商直播”项目,选派12名具有农业工作经验驻村工作队员、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指导。通过电商直播、微信带货、惠民大集等线上线下平台开展代言带货活动,以“公益+市场”模式带动销售农产品700余万元。
绿园区同心街道高标准打造千米西城直播电商党群服务中心,组织辖区兴隆村与供销社合作,入股100万元原始资金发展丰农惠民驿站“总部经济”,按照投资额10%获取固定分红,以党组织链接城乡资源,线下+线下拓宽增收渠道。2023年,供销社丰农惠民驿站向兴隆村村民委员会发放11.7万元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集体变股东。
发展文旅经济,变“小镇风景”为“乡村前景”
绿园区在条件适宜的近郊村试点建设文旅特色IP,释放乡村土地活力,推动发展、消费双升级。
裴家村建设都市田园综合体,健全以“文旅+”为特征的农旅产业体系,筹资3000余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4.5公顷的现代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园,打造1万平方米生态观光体验园和4000平方米碧水蓝天景观池塘,建设占地550平方米晟裕生态园一期“四区三坊”,投资463万打造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集吃、住、学、娱一体的研学综合体,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房车露营地项目,入选全市主城区唯一乡村网红打卡地,有效推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共进。
红民村紧抓航空小镇项目实施契机,建设“长春航展第一村”,以集体建设用地和塘坝等资源入股形式,村企合作探索“强村”公司模式,建设“西塘月色”文旅项目,采取“保底+分红”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依托即将落位的航空航天博览城等资源,实现产业优化与多元服务相叠加,全力打造文旅打卡新热点。
以“绿园的葡萄熟了”金秋采摘文化节、消夏节等节庆活动串联产业联动,岳家村与西新镇所辖4村以稻田、露营、采摘为主线,打造全区首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践学带,有机覆盖皓月集团、三利马场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闲时节村民,接待游客万余人,推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赢共进。
利用春莲集团院内5000平方米空地,建设全市首个临空综合市集,实现每集交易额20余万元。持续扩大岳家村、新农家村等国家级、省级果蔬基地品牌优势,拓宽泓鑫、红丹绮君子兰营销渠道,加快推进晟裕产业园、沣阳农业基地、双龙村稻田公园等乡村文旅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体验采摘、鉴赏市花、休闲娱乐、涌动绿园”的全时、全域、全季、全要素、全链条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吸引游客常来长留。
图为城西镇红民村采取村企合作方式成立“强村”公司建设文旅项目(王心彤 摄)
绿园区在发展“围城经济”过程中,始终注重将党建引领贯穿到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全过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效调动了各方资源力量,持续推动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截至目前,全区24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实现50万元以上,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
“今后,绿园区将持续立足城乡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强化党建引领,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有效汇聚发展要素,大力发展‘规模型、合作型、围城型’经济,实现农业产业链向上延伸、向外拓展,不断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谈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未来发展,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隋然信心满满。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