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
提到曾经的山东枣庄
不少人脑中会浮现出对资源型城市的刻板印象
曾被誉为“鲁南煤城”的这里
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近年来
枣庄践行新发展理念、突破发展瓶颈
全力推动从一煤独大到多产业支撑
“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
的局面彻底改变
枣庄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近些年累计关闭退出煤矿22处、产能765万吨,全力推动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绿色能源代替“黑色”能源。
今天,全市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积极构建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6+3”现代产业体系,瞄准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目标,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发展到270余家。如今,非煤产业规上增加值占比达到83%。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高新技术产业跑出“加速度”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是枣庄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枣庄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改造,有力促进了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2023年全市“6+3”现代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以上,跑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提档升级的“加速度”。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山水满城绿”
生态环境向“美”蝶变
在发展中坚持降碳、减污、扩绿齐抓并举,枣庄也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山水满城绿”的精彩变迁。
截至目前,枣庄累计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10.5万亩,昔日废弃荒芜的塌陷地如今变成了百姓增收的“聚宝盆”。近年来,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环境监测员”的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一批珍稀鸟类首次在我市监测发现,“珍禽之迁”形象折射出枣庄的“生态之变”。
生活品质向“优”迈进
生活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
近年来,枣庄市每年拿出近八成财力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让群众共享转型发展成果。
2009年以来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349个、23万户,60余万群众告别低矮平房搬进宽敞楼房,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资源型城市转型
“部分具象化实践案例”
“枣解决·枣满意”诉求办理平台自去年9月1日上线运行以来,已受理诉求25.52万件,办理满意率98.32%。平台紧盯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诉求一揽通办,咨询类事项在2小时内办结;建议和诉求反映类事项在4个工作日内办结回复;市场主体诉求严格落实“2110”工作响应机制,全面了解和解决市场主体诉求,推动各类诉求由“点上办理”向“面上治理”、由“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联泓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位于山东枣庄滕州,总投资215亿元,被纳入山东省重大项目,共分三期建设。目前二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预计明年年底建成投产。
联泓新科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投资20亿元,于2022年开工建设,目前三个装置均已建成投产。在建的二期项目总投资95亿元,于2023年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底建成投产,年可新增产值90亿、利税25亿。
初秋时节,在枣庄滕州市滨湖镇的华电滨湖350MW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板鳞次栉比,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这片建在北徐楼煤矿、朝阳煤矿、滨湖煤矿采煤沉陷区的项目,总投资17.5亿元,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旅则旅”原则,构建“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的新能源经济系统,让昔日的采煤塌陷区焕发新光彩。如今塌陷区的水体不仅得到了净化,更是盘活了低效闲置用地,造福一方百姓。
项目建成运营后,年可实现发电约5.2亿度,增加周边群众就业300余人,年实现人均务工增收3万余元。
薛城区自2020年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进新一轮棚改工作,共实施包括来泉、薛庄、西小、曹沃等在内的棚改项目11个,累计征收房屋总面积42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的安置房总面积达340万平方米。来泉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预计2024年12月建成。
欣旺达50GWh纯电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主要建设高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BEV(纯电)动力电池生产线20条,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欣旺达集团北方最大、全国规模第二的生产基地。
谋求转型的资源型城市枣庄
正在凤凰涅槃、焕发新生
来源:大众枣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