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注册
  • 首页

  • 研究所介绍 研究所介绍研究所动态研究所领导研究所架构

  • 城市资讯 头条推荐地市资讯县市区资讯乡镇街道资讯图片新闻

  • 天和经济研究所大讲堂 大讲堂介绍精彩内容视频回放

  • 课题研究 研究领域指数排名研究成果

  • 会议活动 活动预告活动回顾品牌推广

  • 宣传推介 招商服务招商动态招商项目库企业推介

  • 天和数据库 理论报告库案例库数据库

    注册
      
      忘记密码
  • 天和数据库
  • 数据库案例库理论报告库
  •   位置:首页 > 天和数据库 > 理论报告库
  • 共同富裕视域下产业惠民的新模式

     信息来源:光明理论 发布时间:2025-07-04

    作者:冯丹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强化县域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空间产业联动新模式。随着城乡不断融合,乡村产业发展的本质是要构建一个空间互补、交通互联、服务共享的一体化空间,构建“内圈层”“中圈层”“外圈层”三圈合一的发展规划。第一是内圈层,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该层是完全城市化的地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基本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第二是中圈层,即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居民点密度较低,建筑密度较小,以二产为主,并积极发展城郊农业。第三是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当然,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探索现代乡村产业联合体新模式。共富型现代乡村产业联合体是指乡村产业中农户、村集体、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市场主体在乡村产业中的各环节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在产业发展、市场地位、经济活动目标上是高度统一的利益联结组合。近年来,各地通过组建“村集体+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等合作经营组织,大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福建邵武市下沙镇建立“共富中心+共富创业园+共富工坊”的模式:以“共富创业园”发展为重点,引入市镇村三级资源,村集体“抱团”开展项目招引、资金争取、厂房租赁等;建立共富工坊,在创业园企业中优选突出企业为共富工坊,激发“益企致富”荣誉感,并打造共富中心,邀请共富工坊入驻;共富中心由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管理,乡村振兴公司运营,为辖区企业提供办公接待、企地协调、招聘推介、农产品展销等延伸服务。2024年,下沙镇6个共富工坊带动7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每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惠民产业,需要前瞻性布局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康养、运动体育、仓储等产业。例如,贵州省台江县将“村BA”与当地乡村少数民族习俗相结合,打造县域文旅产业的品牌,实现了县域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达到了产业富民的效果。据统计,2024年贵州台江县“村BA”接待游客363.9万人次,同比增长32.1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21亿元,同比增长32.67%。此外,还有一些县抓住数字农业发展机遇,通过建立无人机飞手团队,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发展低空经济,既为县域富民产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也拓展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业态。

    可持续增长视角下的生态要素嵌入新模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重要任务。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引领下,各地积极将生态要素融入产业发展中。如福建邵武市龙斗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流转林下空间20000余亩,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让林农和村集体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收益,把绿水青山培育得更加壮实;同时积极探索林业碳汇生态价值转换,将7765亩毛竹林纳入炭汇开发,率先实施“一元碳汇”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点“碳”生“金”。这种新型模式正在重塑农业经济形态,通过生态资源共享、技术赋能和机制创新,农民与企业真正结成了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培育县域产业竞争优势。现阶段,县域作为联结乡村和市场的重要载体,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抓手。我国县域数量多、类型复杂,各县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文化传承、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决定了县域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乡村只有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色产业,才能有效实现增收致富。如北京平谷区鱼子山镇瞄准首都消费特点,找准“艺术火苗”,通过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合作,将生态+艺术+文化多种要素互嵌,走出一条属于平谷特色的“京郊乡村美学”产业发展道路,为提升农民增收拓宽渠道。

    促进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是关键。通过空间格局扩大提升产业规划的战略性,通过生产要素集聚达到产业效应的提升,通过多主体联合合作达到联农带农的切实效果......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我国产业发展体系正在进一步得到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逐步提升。


    下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萌发孕育和价值启示
    相关文章
    天和理论报告库: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2024-12-31
    天和理论报告库: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2024-12-20
    天和理论报告库:何艳玲 |人民理论研究论纲2024-08-30
    太原市迎泽区委书记李慧:千年府城 向“新”而行2024-06-24
    天和理论报告库|代志新等:税收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现路径2024-11-27
    天和理论报告库:县域冠军产业是怎样炼成的?2024-08-27
    天和理论报告库:产业链链主支撑产业链安全的理论逻辑与模式选择2024-09-26
    天和理论报告库:甘肃构建理论大宣讲工作格局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建议2024-09-30
    天和理论报告库: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哪?2024-09-24
    天和理论报告库:广东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与对策2024-06-24
    天和理论报告库:“五策联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12-12
    天和理论报告库: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推进深海事业发展2024-11-25
    天和理论报告库:新兴技术应用影响社会创新的进展2024-07-17
    黄承伟:深化改革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2025-04-07
    天和理论报告库:总结好运用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验2024-08-22
  •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送到至cntianhe@sina.com
    CopyRight©2024 cntianh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和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
    E-mail:cntianhe@sina.com 京ICP备2024042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