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6日,由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主办、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市温江区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以‘新’赋能,借‘智’增效,以‘质’致远”,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知名专家、各茶叶主产区主管部门领导、茶产业链各环节头部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共探讨新时代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四川茶叶种植和制作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已有茶叶采摘、加工和饮用记录。多年以来,四川坚持强基地、壮龙头、优加工、响品牌、促融合思路,推动川茶高质量发展,茶叶面积、规模、效益均位居全国一流水平。
截至目前,全省已发展茶叶主产市11个、优势县30个,累计建设培育茶叶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川西南早茶集群和川红工夫红茶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14个;构建起了以“天府龙芽”省级公用品牌为引领、“三山一早一红”等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多元品牌为基础的川茶品牌体系,“天府龙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价值达43.21亿元,“蒙顶山茶”入选全国十大公用品牌,“竹叶青”连续多年中国高端绿茶销量领先。全省茶园面积常年稳定在590万亩左右,年产毛茶42.4万吨、毛茶产值403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
好山好水出好茶,四川茶产业态势正是如此。
但是,茶叶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不同的生长环境,孕育出的茶叶口感区别极大,商品价值也会受到影响。好的茶叶需要有良好的漫反射光线,以及充足的土壤有机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茶叶产区都面临着产业环境的改变:部分茶产区小气候改变;累计多年的茶树种植极大消耗了土壤有机质;茶园施肥两极分化严重······这些,对土壤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茶品质的稳定和提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的提升。
但消费者对高品质茶叶的追求仍在日益增长,这是来自市场终端的红利,也是对产业前端向“新”提“质”的倒逼。
茶与土,命运般被联系在一起。
土壤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有多大?答案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茶。
“好土产好茶”。土壤是茶树生长的最基本条件,茶树成长所需的养料和水分,都来于此。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早在公元8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土壤类型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如何让土壤与茶叶之间形成优质的互生关系?业界一直在寻找最优解。
当天会上,长期在“土壤”领域进行专业探索的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以“根战士”系列产品为主导的土壤改良综合解决方案,以其独特的产业切口吸引行业聚焦。
中农润泽是四川省国资委旗下专业提供土壤治理与作物营养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是专业从事有机类肥料、微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水溶性肥料等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咨询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致力于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土壤治理技术、作物营养和种植技术,为现代农业的质量发展服务。目前,中农润泽获准建有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成都市企业技术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工作站等。公司目前有多个生产基地与研发平台,是四川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有原料初发酵和原料收集基地50多处,年产能已达30万吨以上。
厚重的技术本底,为中农润泽在行业的深耕提供了充分自信。
“良好的土壤条件、发达的根系、合理的营养补充是茶叶高品质种植的基础。”8月16日,四川省有机肥料产业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农润泽技术中心土壤改良和专用肥研发专家曾雪东介绍,目前川茶种植过程中肥料使用存在配置不合理,茶园土壤板结、过酸、矿质营养严重不足,导致茶叶品质下降快,茶产业新质生产力难以跃升。
曾雪东认为,根据茶园土壤现状、茶叶对养分的需求,制定茶叶土壤改良与茶叶生长需要营养的合理方案,成为稳定茶叶产量、生产高品质茶叶的核心。中农润泽推出以“根战士”系列产品为主导的综合解决方案,核心是科技创新,将助力川茶产业从“根”上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记者注意到,中农润泽这套综合解决方案包括两个核心理念:以“有机营养”为主要载体,与土壤更亲和、更环保;应用“生物发酵、酶分解、碱活化、酸氧化”等技术,使“原生态”有机物料变为“水溶性”的活性有机营养。
具体到土壤改良操作层面,中农润泽端出了三类“营养大餐”。
针对板结、过酸土壤,中农润泽建议在茶树萌芽前使用“黄腐酸型”微生物菌剂25公斤/次、亩+腐殖酸型有机无机复混肥25-40公斤/亩、次,于茶叶生长期一共使用2-3次;在茶叶生长季节,如何提高土壤肥力?中农润泽建议使用2-3次“氨基酸镁型”复合微生物肥料25公斤/次、亩+腐殖酸型有机无机复混(19-5-7)25-40公斤/亩、次;对于秋季土壤改良,中农润泽提出使用“黄腐酸型”微生物菌剂25公斤/亩、“氨基酸镁型”复合微生物肥料25公斤/亩+腐殖酸型有机无机复混肥(16-5-10)20公斤/亩;“多种技术手段齐上阵的目的是实现土壤全程改良、全程生根、养根,实现改土、生根、促长互融互生关系,拔掉川茶产业源头性‘痛点'。”曾雪东表示。
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谭礼强表示:“改良土壤环境能够增强土壤多功能性,土壤生态系统能够在改良后同时提供和维持多个生态功能的能力,包括微生物活性、养分循环、土壤养分储存、土壤氮转化和凋落物分解等,可以增加与碳循环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这对于保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茶叶生产是有益的。”
为拔掉“痛点”,中农润泽还在土壤改良综合方案中亮出“硬实力”:匹配黄腐酸型--微生物菌剂、氨基酸镁--复合微生物肥料、高端产品腐殖酸型有机无机复混肥,这些通过科技创新研发的新型“拳头性”土肥,为川茶的绿色有机化提供了重要原动力。
这种创新,正是对“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精神的契合和实践,促进茶产业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川茶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