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多宝,木耳就是其中之一。每年7月上旬,正是木耳收获的时节,走进陕西省柞水县,在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木耳采摘和晾晒的场景。柞水境内柞木成林,因柞树多而得名,柞树是生产食用菌黑木耳、香菇的优等菌材。黑木耳在比较潮湿、喜光、背风向阳、温差大的地方生长品质好,柞水黑木耳味道鲜美,个大肉厚味美,胶原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外界公认的保健食品,有山珍之称。历史记载,柞水地区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从事木耳种植生产,并销往湖南湖北一带。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柞水黑木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柞水县把发展木耳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陕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将木耳产业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聚力打造全国木耳产业链示范基地。全县已建成3000万袋以上木耳产业带3条、木耳产业园区6个,累计发展木耳3亿多袋,总产值达数十亿元。2022年,以柞水木耳为主的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木耳产业链总产值超50亿元,带动2.45万人致富增收,用产业推动柞水木耳高质量发展。
在木耳产业发展之初,柞水县便已规划好木耳产业发展蓝图。加快建设以“小木耳、大产业”为产业链的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建设,按照“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了西川、金米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柞水木耳U型产业带、西川木耳产业示范带、车家河两河农旅融合示范带,构建起“三带六区、专业村支撑、大户带动”的木耳产业发展格局。
随着木耳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和文旅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柞水县先后建成金米3A级景区、西川木耳小镇等木耳主题景区、田园综合体,打造“赏木耳景、看木耳戏、听木耳歌、吃木耳宴、品木耳情”农文旅相融合的发展业态。据统计,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6.5亿元,促进木耳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现在当我们走进柞水木耳展销中心,货架上的木耳产品琳琅满目,摆放着木耳锅巴、木耳啤酒、木耳面条等各类木耳产品。近年来,柞水大规模引进优良菌种,大力拓宽木耳种类,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丰富产品内容,研究开发木耳饮品、木耳休闲食品、木耳保健品等系列产品,促进木耳由食品向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领域发展,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木耳酱、木耳调料等新产品的面世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柞水木耳”品牌价值已经突破30亿元,成为陕西首个纳入“国家品牌计划”的特色产品,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全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榜和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蔬菜地标品牌。如今的柞水,大量村民通过木耳走上致富路,木耳也成了许多镇村的主要产业,秦岭深处的小木耳终究成长为了大产业,柞水正疾驰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点赞柞水木耳。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首站就到柞水县,在金米村检查脱贫攻坚工作时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柞水县发展木耳产业的做法,先后入选全国十大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和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自2019年起,金米村开始规模化发展木耳产业,先后建成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厂以及木耳包装生产线,利用各种渠道拓宽销路,将木耳销往全国,村民年收入从2019年的9000多元增长到2022年的17000多元。从总书记2020年考察金米村,已经4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个1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数千的小山村因为木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柞水木耳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如今,两山夹峙的金米村作为国家级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正在撬动木耳产业的新一轮变革。现在十里八村的群众和金米村村民一样,心心念念的是总书记的嘱托,话里话外都是和木耳有关的事。
柞水县在木耳发展规划上,编制《木耳“十四五”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木耳产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柞水县推进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23—2025年)》等相关指导文件,相继出台全面推进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木耳产业扶持、奖励等指导性文件,配套了金融税收支持和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形成全要素覆盖、全方位保障的政策体系,扎实推动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注重科技研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菌包生产、木耳采摘等关键节点开展技术指导,建立健全了木耳质量追溯、检测、诚信“三个体系”,保障了木耳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