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天和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24全国高新区盈利能力研究成果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排名百强第五位,今天为高新区盈利能力百强系列报道之五——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2006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2023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1.2亿、增长6%,综合实力长期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
成都高新区的管理面积为237.22平方公里,依托高新南区、高新西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和成都未来科技城的“一区四园”,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些区域中,高新南区面积达89.82平方公里,涵盖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高新片区和高新自贸区,成为中国西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创新创业的核心区。
成都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多个重点产业链,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软件、人工智能、金融业、现代商贸、航空航天、元宇宙等15条重点产业链。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成都高新区的经济增长,也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的产能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强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23年,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298.9亿元。成都高新区引进总投资630亿元的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总投资30亿元的辰显光电TFT基Micro-LED生产线等项目,使得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和水平在中西部地区位居第一。培育辰显光电等科技型龙头企业,规划微波射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先进封测等中试平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生物医药产业
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400亿元,初步形成了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拥有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全国首个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平台、全国唯一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西南首个国产设备仪器验评示范基地、全省唯一获商务部批准的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聚集了赛诺菲、艾尔建、倍特、蓉生、地奥、美敦力、成都先导等企业3000余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数字经济产业
成都高新区的数字经济属性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显著增长,规上数字经济属性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57.2亿元、同比增长19.1%,新引进总投资60亿元的美团西南总部、33亿元的货拉拉智能产研中心等项目。此外,金融业、商贸业也集聚发展。以交子金融商圈为核心载体,加快建设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培育引入102家金融科技企业;SKP等重大商业项目建成开业,涵盖全球一线品牌1300个,首店品牌222个,一线大牌覆盖率达98%。通过这些措施,成都高新区旨在打造成为产业资本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吸引和培育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
成都高新区不仅仅是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通过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合作,推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阔步前进。
2023年,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规模快速增长,市场主体累计存量达36.28万户、同比增长10.77%,其中企业22.52万户、同比增长10.94%。新增上市(过会)企业7家。本土领军企业通威集团跻身世界500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781家,汇聚各类人才超80万人。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10万家。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15所、高等院校5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33家。
在区域规划方面,成都高新区提出了“下一个十年,成都高新看这里”的战略,其中新川板块作为几乎绝版的可成片开发的区域,其顶层设计是打造一个产城一体化新区,通过TOD模式的优先落位和配套先行的策略,实现了产业、生态、住宅、商业用地的合理布局,完成了概念落地到发展夯实的全过程。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区域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也为成都高新区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凭借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同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