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树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树种,如果说世界皂角看中国,那么中国皂角就得看贵州省织金县猫场镇了。皂角树全身都是宝,皂角果(皂荚)更是医药食品、保健品的天然原料。
这里主要说的是皂角果(皂荚)的种子去壳部分,叫皂角米,亦叫雪莲子、皂角精和皂角仁,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膳食纤维,有植物“燕窝”的美誉。皂角米属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物,具有润燥通便、养心通脉、养肝明目、祛风消肿及美容养颜等多种功效。皂角米中氨基酸的种类齐全,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9种人体非必需氨基酸。
猫场镇的皂角产业起步时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而最初,当地人只是将皂荚用于洗头,皂角籽、皂角刺却都被扔掉。猫场镇一位走南闯北的货郎在机缘巧合下,看到云南一个中药材市场有人收购加工皂角籽,且利润不菲,于是他回到家乡开始四处收购,将皂角籽加工为皂角米,再卖到省外。由此,猫场皂角逐渐打开了市场。
当时猫场镇川硐村村民用传统加工工艺,从皂角籽中分离出皂角米销往东部沿海地区,这就是织金最早加工销售皂角米的典型例子。经过30余年的发展,猫场镇现已成为全国皂角米业加工交易最大的集散中心,全国市场销售95%的皂角米均来自猫场镇。2019年9月,贵州织金皂角米被国家农业部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因皂角米需要品相完好、颗粒完整,而这些精细的动作机械无法完成,只能手工把皂角籽的外皮和胚芽去除干净。这就使得手剥皂角米成为猫场镇人的一个增收行当,也是这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仅是剥皂角米这道工序,目前已带动该镇近3万人灵活就业,“皂角小镇”的名声也由此打响。
如今,在织金县每个村随处可见各类单种、套种的皂角树,皂角已成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全县规划种植皂角50万亩。据统计,织金县皂角树龄在50至100年的古皂角树有150余株,100至299年的有30余株,300至499年的有10余株。
皂角产业的发展前景很好,但是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要种植3至5年才能挂果。因此,在发展皂角产业的同时,猫场镇的人们还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高矮套种的方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他们以集体带头、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在皂角树下种植南瓜、辣椒等作物,实现轮种增产,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促进群众增加收入。数据显示,猫场镇共种植皂角树约4.2万亩,扣除种植成本2000元,每亩净收益达15000元以上。同时,通过“皂角+”发展的林下经济,累计带动当地群众6000余人次就近务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皂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织金县以猫场镇为中心,种植皂角52.07万亩,把皂角作为该县主导产业来发展。同时,当地皂角产业的起飞也得益于精加工。2020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帮扶资金500万元修建猫场镇皂角加工厂,推动“一棵皂角树”帮扶项目实施。
在皂角加工厂生产车间里,每天有不少于1.5吨的皂角籽需要加工。加工厂展厅内,从未加工的皂角刺,到深加工的皂角糖、皂角羹,琳琅满目的皂角产品整齐罗列,这些皂角产品不仅在国内进行销售,还远销至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猫场镇从事皂角产业的企业达40余家,20多家物流企业汇聚在此。坐落于猫场镇大寨村工业园的皂角加工厂已有贵州美滋堂、贵州江黔、贵州韦能等7家皂角精加工企业入驻。目前,7家企业有固定员工54人,带动零散劳动力4600余人灵活就业。
织金县猫场镇的皂角米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这里已经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年加工销售皂角米100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90%以上,年销售产值达3亿元以上。皂角米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通过种植皂角树和参与加工皂角米增加收入,还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一颗颗皂角米已在猫场镇形成了自己的成“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