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被引入中国。约20世纪60年代进入盱眙县辖内的洪泽湖、陡湖大量繁殖。2021年,盱眙龙虾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地优势
盱眙县位于江苏省中北部,属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县内湖泊河流众多,125座中小型水库水质干净少污染,呈弱碱性。水体中有百余种藻类水草,截至2016年,底栖动物共39余种,洪泽湖、陡湖等水域内底栖动物总量达33.79万吨,为盱眙龙虾提供了丰富天然饵料。
生长特征
盱眙龙虾个大体长,肥硕饱满,雌虾体长约为16厘米,体重50-70克,雄虾体长约为10厘米,体重约50克。体型大致呈圆筒形,通体呈红色、红棕色,有黄、白斑点。幼虾体色多为青色或青褐色,成虾多为红色或深红色。
盱眙龙虾生命力顽强,生长快,群体繁殖能力强,在长江流域的繁殖高峰期为4-6月和9-10月。属于雌雄异体,隔年性成熟,秋冬季产卵类型,1年产卵一次。交配季节一般在7-11月,怀卵量较小,一般在100-700粒,平均为300粒。适宜条件下,卵孵化时间为14-24天。
养殖模式
传统养殖主要是湖水养虾,即“池塘龙虾专养”或者“虾蟹混养”模式。2016年后,“虾稻共作”模式兴起,不少基地从“一稻一虾”变为“一稻三虾”。2022年,盱眙县推行“繁养分离”技术模式,亩均纯效益可提高至少30%。
营养与口味
盱眙龙虾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组成比较平衡,EAAI为87。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2%,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为40%。胆固醇含量低,还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常见菜式有十三香龙虾、蒜泥龙虾、香辣龙虾、清蒸龙虾等。其中,十三香龙虾是公认的经典做法,“盱眙十三香龙虾烹制技艺”是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产业发展
2022年,盱眙龙虾年产量达12.3万吨,总产值达202亿元。2023年,“盱眙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353.12亿元,连续八年位居中国水产类榜首。全县龙虾养殖面积超90万亩,其中“稻虾共生”模式超70万亩。已发展为集科研、养殖、加工、餐饮、冷链物流、节庆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建成近1000公顷的洪泽湖国家级小龙虾种质资源保护区。培育和引进规模以上龙虾加工企业十余家。
“盱眙龙虾”品牌影响力极大,连续9年独占中国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榜之首。2023年发布盱眙龙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覆盖养殖、加工、生产、流通、餐饮、旅游产业全链条,涉及各类标准共317项。自2001年开办首届中国龙虾节,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举办开幕式、文艺演出、万人龙虾宴等活动。还建造了中国唯一一座以“龙虾”为主题的博物馆。
盱眙龙虾不仅在国内各大中小城市广泛分布,还走向了国际市场。随着物流的发展和电商平台的助力,消费者可以很便捷地购买到盱眙龙虾及其加工产品。其成功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带动了养殖、餐饮、物流、旅游等多行业的人员就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