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在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会议提出要支持壮大县域经济,未来“三农”工作应如何开展,金融又应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县域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切入点,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城市数量增速较快,已由1978年的193座城市发展到2023年年末的297个地级市、397个县级市。随着城市高速扩张,“撤县并区”的情况增多。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县域经济已在国家顶层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县域经济对推动“内循环”的基础作用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区域协同与区域差异并存。要缩小城乡差距,县域经济是与城市经济形成“内循环”的基础。我国地大物博,地区间的差异化正是促进经济流通的不竭动力。
县域经济的市场在城市,城市的生产在县域,城市的技术与服务流向县域,县域的商品与服务流向城市——两者间的互补,形成了我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发力点。
例如,高端人才集聚的城市里有很多高科技公司,但在城市运营的综合成本较高。而对于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而言,或许研发人才集中在大城市,在县城不易招到,但技术应用人才基本可在县城招到。为此,很多企业将总部和研发部门设在大城市,将技术服务、客服等部门设在县城,大幅降低了用人成本。又如,城市集聚了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可引导城市“退二进三”,即“将二产引导出去,将三产吸引进城”,并引导县城“进二提三”,即“将二产引入县城并在县城提升三产”,从而分化城市和县域的分工,形成互补的经济动能。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
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投融资领域已走出积极的步伐:多地针对乡村振兴需求推出了专项债,加快推动乡村建设;农业农村部推出“信贷直通车”业务;多地政府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金融机构面向乡村推出债权融资产品……
然而,农村的信贷产品还缺乏信用建设机制,很多机构仍在走“资产担保”的老路。此外,在股权投融资方面,目前很多股权投资机构对乡村发展的前景认知不足,容易用工业思维评价乡村产业发展,很多机构还困顿于“乡村产业就是农业”的局限性思维,对农业科技缺乏了解,这些问题均导致农业企业股权融资困难。
金融要做好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创新,建议融合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规划,与县级政府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政府出政策,机构给授信”,积极引导地方产业化发展。
县域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难点
乡村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提质增效难”。究其原因,一大难点在于渠道不畅。农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难以保鲜,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商业渠道不够通畅,销售难度较大。农产品销售从电商发展到视频或直播带货,成本渐高,而获取流量是有资本门槛的。另一个难点是“品牌化难”。“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小农户为主,他们缺乏市场渠道,中间商收购价格的差异可能造成农产品价格无序,导致质量难以保证、品牌难以打造。当有不良商家造成社会事件时,更会影响其所在地区的农产品销售。
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提出如下建议:首先,鼓励打造县级区域品牌,塑造原产地形象。建议地方政府引导与维护地区土特产品牌,构建地方品牌、公司品牌、产品品牌的管理体系,制定好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品牌标准等,加强对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的教育,树立“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的理念。其次,推动地产地销,尽量使农产品在原产地销售。鼓励商超建立地方农产品专柜,鼓励发展相关配送企业,建立市场化引导机制。鼓励与平台建立合作机制,构建农产品绿色通道。鼓励平台向具备联农带农机制的账号赠送流量,依靠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再次,鼓励精深加工,发展新业态。引导地方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践行“大食物观”,提升地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等新型乡村产业业态,变“卖农产品”为“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让农产品尤其是土特产成为拉动下乡消费的乡村特色。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壮大县域经济,金融大有可为。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乡村产业,要着重发挥金融中介及杠杆作用。
建议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创新”的文章,针对农产品销售难点,研究金融服务对策,聘请专家团队做好参谋,为金融服务支持县域经济提供创新思路。同时做好金融机构的内部培训;为做好“土特产文章”,建议在信用建设、金融技术及产品策划等方面以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为乡村产业的各类主体做好服务,让乡村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孙文华)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高级经济师、中国农学会园区分会原副会长)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