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永利 扬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从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发展则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这为扬中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视角和科学路径。近年来,扬中深刻领悟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的重要论述,深入挖掘城市的人文因素、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以文聚力、以文兴业、以文化经,致力让历史遗存浮上来、文化资源活起来、文化产业旺起来。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中,扬中尤其注重探索文化资源和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路径,以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旅游经济活动的附加值,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扬中旅游市场活力不断激发,业态持续丰富。2023年,扬中共接待游客499.5万人,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5.01%,旅游收入42.9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8.81%。
以红色文化为资源,开辟文旅新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战争时期,扬中作为“江心跳板”,留下了渡江战役、“挺纵”“江抗”会师、二墩港伏击战、培根师范等红色烙印。扬中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革命传统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坚持把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充分发挥党性教育基地、红色景点的主阵地作用,逐步将红色文旅打造成为文旅产业发展新亮点。
打造红色旅游景点。通过保护和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了新治村、友好村、利民村“红色文化名村”,推出渡江文化园、南湖党建园等一批红色景点,开辟追寻红色记忆精品旅游线路,串联红色点位,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深度利用红色资源。深挖渡江文化园“大辫子姑娘”故事,创作《我送亲人过大江》系列文艺作品,还创作了锡剧《太平洲上》《郭克生》等作品,《太平洲上》登上央视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栏目,《郭克生》斩获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剧目奖等荣誉。扬中不仅在演出市场投放这些红色剧目,还在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文旅节庆活动中进行演出,讲好红色故事、宣扬红色人物,让红色剧目成为扬中红色旅游的名片之一。红色剧目的创排、演出,不仅让红色资源赋能旅游产业,还让红色基因得到赓续传承。
以美食文化为招牌,“吃”出文旅新动能
在品鉴佳肴中品味美食文化是感受一座城市最直观的方式之一,是否有美食已成为当下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参考指标。扬中被誉为“中国河豚之乡”,坚持把河豚等美食文化IP作为旅游发展的驱动力,让群众享受味蕾盛宴,以美食文化聚集人气、赋能发展。
做特河豚文化品牌。“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河豚是扬中最有特色的美食,“扬中河豚食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扬中重点打造“中国河豚岛”金字招牌,持续扩大河豚美食推广季影响力,举办河豚烹饪千人宴、青年河豚厨王争霸等活动,提升河豚烹饪技艺,培养和打造河豚厨师传承队伍;加大菜品创新力度,推出河豚刺身、河豚火锅、芙蓉河豚丝等上百种河豚美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扬中还利用河豚文化打造了河豚衍生美食、河豚玻璃杯、河豚吉祥物等特色产品,通过线上“宣传+带货”的平台,助力河豚文化品牌提升知晓度,也借此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做优非遗文化美食。举办“扬中味道”乡土美食大赛等活动,挖掘河蚌秧草、丝瓜菱米螃蟹汤、八大碗、塌耙窅一锅鲜等一批藏于民间特色美食,杨氏红烧甲鱼、吴氏寿肠等美食入选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中发挥盛产鲥鱼、刀鱼等江河淡水鱼珍品的优势,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发力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将这些非遗美食端上餐桌。
做强美食文化经济。启动“悦江岛四季·遇人间佰味”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地域美食资源,展示本土美食文化,围绕本地菜品“鲜”“土”“特”的特点,打造了一批极具扬中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品牌,持续擦亮“中国河豚岛”文旅融合的新名片。
独特的美食文化还催生了以江苏豚岛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本土农产品加工研发企业,通过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推介、统一包装,进一步提升本土特色非遗美食美誉度、知名度。
扬中连续二十年举办河豚美食文化推广活动,近年来,还将音乐节作为压轴大戏,以音乐文化撬动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既拉高人气,也助力扬中探索打造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扬中形成了举办一次美食推广活动、打造一批文旅精品、助推一岛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走出了文旅产城一体融合的创新之路。
得益于美食旅游的带动,扬中的消费复苏呈现良好态势,河豚美食实现年产值约20亿元,特别是3—5月河豚消费旺季,40家限上餐饮企业实现餐饮营业额1.1亿元、同比增长100%,主要酒店入住率均超80%,美食文化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
以乡村文化为内核,打造文旅新体验
“人文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人文回归,将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核心是“人”。乡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是人们留住乡愁、回归田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扬中顺应文旅发展趋势,通过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唤醒人们的乡愁情怀,激活消费欲望,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留住乡村记忆。注重在发展中延续乡村风土风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八位一体”专项行动,通过利用旧砖瓦、陶罐等老物件建设布置景观墙,使用“扬中三宝”——芦、柳、竹进行精细化编织等,挖潜乡村本土文化景观小品,使扬中乡村成为游客回归乡野、邂逅乡愁的“诗与远方”。
体验乡村风情。加大富有乡村趣味的文旅项目开发,建设非遗工坊,推出糏塑制作、舞龙狮、竹编技艺等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研学游活动。还将开发江岛特色与体验乡村风情有机融合,在省文旅厅公布的5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扬中江岛田园一日游名列其中。围绕农耕农趣观赏体验,打造以渔趣园渔文化体验、现代农业“云种植”为特色的北部滨江休闲区,以高效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三江湾旅游集聚区,以浪漫田园、传统村落为特色的南部乡村休闲带,让八方来客都能沉浸式体验到扬中乡村的风情。
活用乡村文化。健全民俗节庆文化体系,打造乡村“文化大集”“特产集市”,形成新坝端午民俗体验、西来桥龙灯文化等品牌活动,结合红菱、枇杷等本土农产品上市,通过集市售卖、电商直播,为游客展示乡土好品好物;常态化开展“淘文化”巡演、“周末戏相逢”,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兴阳村“村晚”成功入选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为游客绘制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乡村文旅交融画卷。
来源:《群众·大众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