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川川 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我国2024年上半年造船业最新数据,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稳步增长,全球领先。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74.7%和58.9%。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居全球首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经济运行状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的量,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动能转换、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方面。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多重困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在推进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增速快于全部工业2.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达到15.8%,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态势明显;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结构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
近年来,我国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推动科技进步、产业链升级、供应链稳定带来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特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有力提升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能源革命深入推进,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同时,清洁能源体系加快建设,今年上半年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大国重器”的产业基础能力持续增强。今年以来,“地面空间站”正式运行,“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的重要标志,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也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今年1至6月,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数据显示,1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32.4亿元,同比增长26.3%;实现利润总额160亿元,同比增长187.5%。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外贸出口喜人,充分表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我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面向未来,仍需继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如在高端芯片、新材料等领域强化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首先,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培养,锻造出具备创新意识、综合素养及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青年科技人才。其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再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锻造出一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承担国家使命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