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浙西南的云和县,县域总面积9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13万,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山区县之一,在浙江显得过于低调,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但就是这样一个山多地少、村多人少的小县,却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县域高质量发展之路。云和依托小产品构筑大产业的理念,为小县大产业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中国木制玩具之乡。2003年,云和被授予“中国木制玩具城”称号,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亲笔题写“中国木制玩具城”七个大字,成为云和最响亮的金名片。
云和木玩制作技艺起端于明清、中兴于民国、鼎盛于改革开放,云和县的木玩产业化则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木玩产业化发展已走过50多年,在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云和木玩产业从无到有、企业从小变大、人才从少到多、品牌知名度从弱到强、政策支持力度从有到优,就这样一步步踏实前进,云和木玩走出了一条孵化、蜕变、腾飞之路。如今的云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木制玩具制造、出口基地,全县有木制玩具生产企业超1000家,从业人口3万多人,木玩产品产量占世界同类产品的40%、全国的50%以上,云和木玩产品种类有十大类、上千个系列、数万个品种,畅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云和木玩的经营主要以集中经营为主,生产一些简单的样式,像小动物、木拖车这些,当时云和木玩从业人员少,产业规模小,企业效率一般,产品主要通过上海的贸易公司实现出口。1972年,云和人何寿祯成功制作生产出了响板、溜溜球、竹蹦猴、陀螺等4件具有代表性的木玩产品,并从上海市轻工进出口公司获得了外贸出口订单,拉开了云和木制玩具产业“走出乡村、走向世界”的序幕。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云和人民积极投入木玩创业大军,逐渐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从1972到2000年,木玩产值从10.4万元增加至4.3亿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产业进程,为木玩产业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和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开始,云和木制玩具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下,云和县的木玩企业规模、外贸订单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了全面提升。以首届中国木制玩具节为标志,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坚实发展,云和木制文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整个产业链专业化协作程度高,产业设施配套完善,生产技术熟练先进,产品质量日益提高,生产加工出10多个系列,1万多个品牌,集游戏、陈设、益智等为一体的木制玩具精品,博得了无数中外客商的青睐,使云和木制玩具走向世界,热销国内外市场。2001年,云和县委县政府确立“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引导和鼓励农村群众特别是山区群众向县城集聚,实现异地搬迁、脱贫致富。木玩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小县大城”战略中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大批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使木玩产业迎来了井喷式的黄金发展期。
2008年是云和木玩突围制胜,抢占市场占有率的关键节点。因为金融大危机的发生,国内外同行大批停产倒闭,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当时,泰国的工厂几乎全部停产,国内一些地方也出现了退单潮。云和县委县政府及时采取有力举措,支持木玩行业发展,帮助渡过难关,向上寻求支持,成功争取到3个月的质量许可证办理宽限期,深耕国内市场,大幅提高国内市场份额,实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良性互动。此外还强化技术创新,主动适应国际玩具发展新潮流和新要求。通过这一系列创新方式和政策支持,云和木玩不仅成功度过了行业寒冬,还进一步重塑了云和木玩在全球玩具产业中的地位与格局,许多原本是泰国、广东的订单纷纷转至云和,使云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木玩生产基地。
现在当我们驾车驶进云和县城,到处是可见的木玩元素。从20世纪70年代的溜溜球、陀螺到如今的积木、拼装玩具。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云和木玩行业已形成木材加工、白胚加工、上色、组装包装等完整的产业链,拥有相关产业链中小微企业1000多家。近年来,云和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分行业、分区域大力推进木制玩具行业整治,累计整改企业1000多家,从根本上提升了行业发展质量。同时,政府出台了《云和县促进木制玩具滚漆加工行业健康发展工作方案》,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把整治提升工作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木玩等特色行业集聚集约、绿色高质量发展。
云和木制玩具产业的形成、壮大与发展是云和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结果。天然天成、天人合一的玩具制作理念,成为玩具人的产业内涵,也构成了云和玩具文化最根本的内核。